(Your News記者陳婉婷、陳宜加、李宣德、黃凱欣台北報導)國內許多設計競賽或展覽,常有學生作品獲廠商青睞,進而商品化並量產。「量產」和學生設計間的關係值得玩味。 「我覺得作品能量產是一種肯定,但並沒有十足必要性。」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學生周詠涵說,量產受現實面限制,須遷就量產條件,無法忠實呈現作品原意。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李奕蓉則認為,量產是工業設計作品的最終目的,而低年級學生通常在創意發想上有較多出色表現。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設計推廣組組長楊玉婷表示,一般大學生參加的設計比賽本身訴求就不同,如新一代設計競賽,較要求市場導向和技術的可行性,廠商也會從參賽者中尋覓人才,偏好量產可能性高的作品。
她認為,未來的設計新星是「創意」與「技術」並重的通才,必須有能力將腦中抽象的創意,透過實際技術層面實現。 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學生朱珮麟,以作品「腸香廝守」榮獲第2屆全國大專校院公仔達人設計競賽金獎。她認為,作品能夠量產非易事,只要能讓大眾感到新奇,自己就非常滿足。 另外,雲科大工業設計系學生李易儒設計的「生態路燈」,雖在達梭設計競賽風光得金,但他認為,一般比賽受限於籌備期較短,參賽者不常考慮量產的可能性。 以親身在業界工作的經驗,他認為學生設計的優勢就是「無拘束」;但在業界,作品一定會受企業傳統文化影響。 中華民國設計師協會秘書周姿利指出,一般學生作品無法周全考慮到資金、存貨等問題。而無法量產的設計,對業界而言,不等於是好的設計。
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系主任林伯賢表示,學設計的學生有2條出路:藝術家或設計師。林伯賢認為,藝術家在創作上雖自由,卻易形成主觀意識,不一定符合市場需求,學生須思考其中的平衡。 周姿利以高雄駁二藝術特區「超自然.仿生藝術展」為例,設計師與藝術家最大的不同是懂得發現需求,而藝術家如何商業化行銷並與其他產業結合,為目前創作趨勢。